然联系吗
当然没有,但是,有人硬说有。
王安石,北宋一奇人,怎么个奇法?
有阵子,他印堂发黑,弟子担心呐,去找大夫,大夫说,不必担心,“此乃污垢所积”。
是的,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没有洗脸的习惯。不洗脸,当然也不洗澡了。
所以,这位北宋高官,身上味道不大好闻;有一回面见皇上,他的胡子上居然出现一只琵琶状虫子,同睹天颜——那是虱子爬出来了。
不爱卫生,是个人私德问题,但偏偏有人往官德上扯了,有篇著名文章叫《辨奸论》,批评王安石“衣臣虏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文章中说,脸脏了洗脸,衣服脏了换衣服,是人之常情,王安石的行为,不符合人之常情,肯定是大奸大恶之人。
这个结论当然不成立,否则衣冠楚楚的禽兽“躺红”了,而勤劳俭朴的劳动人民一个个“躺枪”了。
因为变法,王安石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但绝非大奸大恶之人。
他吃穿用皆不讲究,并非某贪官贪污受贿过亿还骑个自行车上班那般刻意表演,他天性如此——史载,有人曾问王安石夫人,说王大人是不是酷爱吃鹿肉丝
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答曰: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让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那盘鹿肉丝,他一筷子都没动。
《辨奸论》一般说是苏洵所做。
王安石变法是在1069年,而苏洵在1066年就已经去世了。
所以王安石的政敌们得意地说:看哪,苏洵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
但是,后人考证,这篇文章作者不可能是苏洵,应该是邵伯温假托苏洵之名的伪作。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类似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是很常见的。
这样解释就让人恍然大悟了:王安石变法,反对者甚多,后来演变成北宋史上一场著名的党争,这场党争又重点体现为南人北人之争。
王安石是江西人,反对派首领是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个),陕西人,各自分别找一帮南方老乡北方老乡,掐得你死我活。
掐到什么程度?
宋神宗曾经问大臣刘挚:“你认识王安石不?他可老夸你。”
刘挚头一拧:王安石?谁啊?不认识,“我是河北人!”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背后的南北地域之争,有个背景:北宋开朝之后,北方人特别歧视南方人。
一代名相寇准,陕西人,以打压南方人为己任,有一年取状元,硬是用山东籍的替换了来自南方的高材生,并为此而逢人便夸口:“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