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民国之纺织霸主 > 第六十二章 四千万两

第六十二章 四千万两(1/2)

    “为什么是印度纱?”

    即使印度的工业比清国强大许多,但也不可能是英法德美等老牌列强的对手。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棉纱没有赢得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呢?

    “以我们的分析,印度纱能够在我们大清国大行其道有这么几个原因。”

    卢广胜一一解释了他们了解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分析。

    英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工业能力与生产技术都有足够的竞争力,英国本身在中国也有着最大的影响力。但英国纱最后还是不敌印度纱,根本的问题还是英国棉纱产品与中国棉纱市场并不匹配的结果。

    各国纺织业的发展,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各自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英国不是一个产棉国,为了保持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它发展出的纺织品就是以用棉少而附加值更多的高支细纱布为主。而美国正好相反,因为自己就是产棉大国,它以出口耗棉较多的低支纱厚布最为有利。

    国内的土布需要的就是低支厚纱。在这方面,印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印度本身是个植棉大国,与中国一样,种植的又都是亚洲棉棉种。因为原料相同,机纺的棉纱又都是10—12支的粗纱,与中国本土所需要的机纱非常契合。

    美国的美棉纺粗纱当然也没问题,但相比于美国低支厚纱,印度纱又有着路途近,以及人工成本低的优势。而美国因为织布工业比印度发达,花旗布在华市场上也赢得了一席之地。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在十九世纪的末叶,中国棉货的进口市场主要被三大块所垄断:美国的粗布、英国的细布,印度的棉纱。

    因为土布是中国消费的最大宗纺织商品,三者中,印度纱攫取了最丰厚的利益。

    杨邵文觉得有些讽刺,英国人急哄哄的想让中国打开门户好倾销他的工业品,尤其是棉纺织品。他们总是幻想着,四亿人口的美丽大市场,只要每人的衣服需要增加一尺布料,就够全英国的纺织厂忙活好长一阵子。但最终,他们除了占有一部分富人的细布市场外,那个四亿人加一尺布的愿望并没有变成现实,最后还是靠着贩卖鸦片的勾当大赚了一笔。

    老天给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几十年后的今天,是殖民地印度替他们的宗主国实现了他们当年打开四亿人市场的梦想。好在印度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大部分利益还是进入了英国人的腰包。要不然,英国人还真的要被活活气死。

    这些产品、运输、原料、人工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促成了印度纱最终能够战胜其他列强的棉纱产品。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汇率方面的巨大影响。”

    富弘毅补充道:“印度机纱这几年来的进口量增长的非常迅猛。它能将本土手工土纱彻底击败,除了机纱相对于土纱的效率优势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年来银钱的兑换变化情况。总的一个趋势,就是银贱钱贵,使得印度纱的竞争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首先是工业品价格的持续大跌。从1873年开始,世界经济进入了持续将近22年的萧条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品价格大跌,而中国对外贸易采取银本位制,而银两又恰巧在这个时期不断贬值,来自金本位制欧美国家的进口品,跌价部分的优势因为银两贬值而被抵消,这些工业产品以银两计算的价格跌幅并不明显。而印度则不同,他与中国同样采取银本位制,工业产品的跌价优势并为被取消,这就使得印度纱相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汇率而有了价格上的优势。

    富弘毅做为内地的钱庄老板,可能不会将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史研究的那么透彻。但他知道,来自印度的机纱进口价格这些年的变动情况。进口机纱的每担价格,从1875年的30多两,其后近20年持续下跌,间中虽然有一两次的小幅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