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台港之行(2/2)

玲谈到大陆的作品,张爱玲说:“在大陆,都是按一种‘formula’(程式化)来写作,不会有好东西的。”还保留着她对大陆文学的不满。她对胡适很崇拜,说现代中国与胡适之的影子是不能分开的。

    张爱玲计划下一站由花莲到屏东,到屏东参观当地独特的“矮人祭”,然后搭金马号到高雄,再回台北。

    但她突然接到麦加锡打来的电话,告诉她一个不幸的消息:赖雅先生中风,家人打电话来找她。

    她马上取消原计划,由高雄返回台北。到麦加锡阳明山别墅,与美国通了电话,非常着急地询问赖雅的病情。得知赖雅的病情稳定了,脱离了危险,稍稍放了心。由于交通不便,她一时也回不到波士顿,还得在洛杉矶滞留转航,她便依原计划去了香港。

    张爱玲来台湾是悄悄地来的,她不想惊动别人,但是将要离台时,却被一位晚报记者发现了行踪,跟着要采访她,她急着赶路,只淡淡地表示她来台湾是走访亲戚。

    11月,张爱玲到香港。当然是故地重游,她此行主要目的是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宋淇的邀请专程来写剧本的。她这次出来时身上带钱不多,不够返回美国几次转机的费用,因此,她到香港去写几个剧本也是为了赚点钱。电懋公司这次本来打算请她把《红楼梦》改编成电影的,因为他们电影界喜欢少男少女的戏,《红楼梦》又是家喻户晓的“言情”名作,电懋公司认定会受到青年男女的喜欢。但张爱玲写了一部分,觉得不能把这一部经典作品硬给写成纯言情戏,这会损害这部作品的价值,为了艺术的良心,她否决了改编。

    电懋公司与她已有数年愉快的合作了,见她不肯写《红楼梦》,就请她写她愿意写的剧本。在前两年,她写的《情场如战场》、《南北和》已经上演了,而且很轰动,尤其是林黛主演的《情场如战场》,打破了香港国语影片卖座记录,《南北和》的观众也紧逼《情场如战场》的声势,电懋公司就建议她再写《南北和》的续集《南北一家亲》,之后又写了《一曲难忘》。

    从1961年11月至1962年上半年,不到半年时间里她就写了这两部剧本。本来还计划编写一部《南北喜相逢》,但因为她急于回美国照顾赖雅,没有写完就回去了。1962年上半年回美国之后才把剧本寄来。《南北一家亲》有当时香港南北共处的时代色彩,但重点仍是爱情喜剧。1962年10月上映,王天林导演,雷震和白露明主演。她的写作速度如此之快,而电懋公司却跟不上拍,所以从1961年开始,这个电影公司一直在忙着拍张爱玲的剧本。1963年10月,《小儿女》首映,仍由王天林导演,雷震与尤敏主演;1964年7月《一曲难忘》首映,钟启文导演,张扬和叶枫主演。同年9月的《南北喜相逢》,又由王天林导演,雷震与白露明主演。这些都是在张爱玲回美国后在香港以一年一部或两部的速度搬上银幕的。1961年前后她剧本创作跃上了最高峰,其轰动丝毫不亚于四十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的文名在香港广为流传⑧。

    在短短的时间内张爱玲一气写了这么多剧本(这里面《南北喜相逢》是在美国完成的),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产量之高,速度之快,真是惊人,但这些电影剧本只是供拍摄用的脚本,公开出版成书的很少,除了《情场如战场》、《小儿女》、《魂归离恨天》之外,其他剧本我们今天已不容易找到了。

    照理这么短的时间内写二、三个剧本应该是很忙碌的,但张爱玲好整以暇,竟然常抽时间旧地重游,重温做学生时的回忆。她重回到了中环一带学生时代进城常去小坐的青鸟咖啡馆,二十余年了,“青鸟咖啡馆还在,那低矮的小楼房倒没拆建大厦,一进门还是那熟悉的半环形玻璃柜台,但是没有‘司空’。我还不死心,又上楼去,楼上没去过,原来地方很大,整个楼面一大统间,黑洞洞的许多卡位,正是下午茶上座的时候。也并不是黑灯咖啡厅,不过老洋房光线不足,白天也没点灯。楼梯口有个小玻璃柜台,里面全是像蜡制的小蛋糕。半黑暗中人声嘈嘈,都是上海人在谈生意。虽然乡音盈耳,我顿时皇皇如丧家之犬,假装找人匆匆扫视了一下,赶紧下楼去了。”

    ⑨二十年前的旧地,港大依旧是港大,浅水湾仍然是浅水湾。虽然没有变化,但二十年后的感觉却大不相同,香港与台湾一样,成为她声誉最隆盛的地方。

    她的世界不在中国大陆,也不在美国,而是在台湾,在香港。在中国大陆,她的政治身份已经被新时代所遗弃;在美国那里,她的中国情调趣味还不受赏识。只有在香港在台湾,她的政治身份,她的中国情趣,能引起共鸣。

    然而香港与台湾一样,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依然陌生,在美国也是一样,游丝一缕来去无牵挂。所以虽然听到乡音,不仅没有惊喜,反而惶惶逃脱,这是没有家园没有精神家园的悲哀。自由,辛酸的自由,虽然她有这么高的声誉,她的内心依然是凄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