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其他综合 > 红楼之疑-刘心武 > 文本中贾元春的形象只是一个过场人物

文本中贾元春的形象只是一个过场人物(1/2)

    在《红楼梦》的故事中,贾元春是贾府的大小姐,进宫后由女尚书到皇妃。她的亮相,只有两次简洁的细节描写,没有形成丰满的性格。她虽然出场不多,但由于她处在整个叙事情节演进所形成的“势”的至高点,就像一个无形的影子,隐含在《红楼梦》的整体叙事结构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意脉,牵制着贾府命运的演进和走向,影响着贾府众多人物,特别是宝玉的生活道路。贾元春同秦可卿一样,在《红楼梦》叙事结构中也是一个过场人物,她所担负的艺术使命,更多的表现在叙事功能上。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荣国府时,谈到贾元春的降生和入宫:“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就奇了”;“政老爷的长女名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一个“贤”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信息。封建时代衡量女性用“贤”,无非是恪守封建的妇道,常常与温顺、谦恭和贤良的品性分不开。试想当初在选入宫做女史的名门佳秀中,她脱颖而出,邀得皇上的“宠幸”,靠的不仅仅是才貌。归省时,她对姊妹们说:“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她做的诗平平,制的灯谜诗,也“无甚新奇”,宝钗等人“一见就猜着了”。但她题词命匾时却很讲究封建正统标榜的“贤孝才德”,将“杏帘在望”改为“澣葛山庄”。“澣葛”典出《诗经周南葛覃》,这首一个妇女将要回娘家省亲所唱的歌,被封建文人吹捧为颂“后妃之德”。点墨之中,映出元妃的情感。在刻画她的不多的笔墨中,更多的则是礼教的压抑和人性的**这一矛盾,贯穿元妃性格的始终,成为她两次亮相时展示出的矛盾心理。她有贵妃尊贵和虚荣的一面,也有人的本能的**,向往自由,渴求亲情,充满**,然而在“君临天下”的时代,“君门一人天由生,唯有宫莺得见人。”她的**被压抑了,被窒息了。

    元春“才选凤藻宫”,晋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琏堂而皇之地吹捧:“如今当今(指皇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在贵贱上分的。”对皇上感恩戴德,给贾家带来莫大的荣誉,也给贾府的权势罩上了更大的光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志。”

    元妃的晋升像一阵春风吹拂,使走向衰败的贾家得以复苏。贾家把“元妃归省”当作头等大喜事,兴建有三里半大的“省亲别院”(大观园),用五万两银子去姑苏采买小戏子;置办彩灯花烛并各色帘帐;用纱绫扎成花灯,石栏上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如同盛大的节日,使贾府门庭光耀,喜气盈门。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这一回是贾元春第一次亮相。归省那天晚上,“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元妃在轿里看到大观园的景色,点头叹道:“太奢华过费了”。

    当元妃来到祖母正室的时候,百感交集:“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罢,元妃又哽咽起来,伤心之极。此时元春的心里充满对“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幽怨,流露出享受不到青春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