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声名赫赫的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大唐西北军中,曾令吐蕃、突厥闻风丧胆的上将哥舒翰,如今已经难以行走。
那年在大非川谷口与琅支都一场恶战,哥舒翰被琅支都一槊刺伤大腿,中了那槊头上焠的雪狼蛛的剧毒。幸亏“屠狮天王”王难德及时杀到,阵斩了琅支都,后来又在尸体上搜出解药服了,才捡回一条命来。
他本就有消渴症,再加那次受伤后毒气深入气血过久,元气大伤,悉心调养了三个月才渐渐痊愈,但双腿已不如先前有力;那看似已经愈合的伤口时常引得他的坐股中阵阵剧痛,甚至痛入骨髓,难以忍受。
家人为他遍访了名医,用了无数的药石也不见好转,如此也可见那雪狼蛛剧毒的凶险。
后来,他儿子哥舒曜从一位大食商人那里花重金购买了一个秘方和一小包草药种子。按方配了药服用,竟大见好转,哥舒翰的双腿不仅恢复了力道,而且疼痛也大大缓解!在后花园里种下了那细小的黑色种子,竟生出极为妖艳的花朵出来,那花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曰“阿芙蓉”。
将那阿芙蓉花的子房中渗出的汁液取了,或在饮食中加入少许,或晒制成膏状掺在香料中点燃,竟都有异乎寻常的奇效。哥舒翰食量陡然大增,他本就胖大的身躯变得更加肥硕起来,甚至连消渴症的症状都有所减轻,精神更是好了许多……但这药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却逐渐显出了它的副作用——只要他稍微隔了几天不用,便觉精神萎靡,周身骨缝间奇痒无比,腿上久不发作的疼痛立即重来,他的双腿肌肉渐渐萎缩,难以支撑他肥硕的身躯。
哥舒翰也不在意,只需继续取那阿芙蓉的药膏来用,便又神奇的“康复”如前。
左车从小生活在西域,听说过这“阿芙蓉”的歹毒,屡次三番劝他戒掉,可哥舒翰只是不听,反而怪他多事。
如此一来,他便对那阿芙蓉有了强烈地依赖,几乎天天都不能离得。
……
安禄山叛乱之后,平叛不力的高仙芝、封常清被圣人降旨在潼关正法,哥舒翰便被火速召入朝中,被圣人任命为统军副元帅,率已经开到的河西、陇右的八万兵马出征平叛。
他开始还借口行动不便而推辞,但怎奈天子又下了一道圣旨督敦促,又见社稷处于危难之时,也只好临危受命,在王思礼、火拔归仁等大将的簇拥下,点起八万精兵,奔赴潼关前线!
……
再说杨国忠!自安禄山起兵造反以来,他便惶惶不可终日。
一开始,他看了军前送回的叛军檄文中明确说明要“清君侧”,只诛杀自己一人,吓得好几天不敢上朝,生怕天子迁怒于他,将他一刀砍了,人头送给安禄山好平息叛乱。
那几日,看着自己豪华奢侈的宏伟府邸,看着他灿灿生辉的满库金银,看着他娇艳靓丽的众多姬妾,他的心中不由得百爪挠心——这个不舍得,那个不舍得,只怨恨自己平日太过节俭,没将这许多福气都享受了……为此,他竟然还一连哭了几次。
谁知,他想象中的圣人赐死他的御旨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正在狐疑间,圣人派中官催他上朝议事,他才恍然大悟,一面连连暗骂自己糊涂,一面收拾停当一溜烟儿地入朝陛见。
他终于想了个明白,当今圣人可不是如他父亲睿宗李旦那样的软弱天子,若叛军的檄文中不提要杀自己还罢,真提到自己了,反而激的圣人必然反其道而行之。
圣人对那个安禄山天高地厚的恩情,他却毫无顾忌地反了——这无异于当众给了圣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而自己先前屡次预言“安禄山必反”的话变成了现实。
如今,大唐天下的十道中才不过只丢了两三道而已,圣人还有大把翻本的本钱,又怎么会将自己这个料事如神的“忠臣”杀害,惹天下人耻笑呢?
他连连扇了自己几个耳光,埋怨自己一时被大油蒙了心!
他恢复了理智,便又摆出右相的威仪来,以“大唐第一忠臣”自居,堂而皇之的参议起平叛军政来。他担心如果圣人御驾亲征,长安由太子监国,定然会对自己这个常与太子龃龉的“忠臣”不利,便暗中挑唆贵妃与虢国夫人、韩国夫人三个妹子跑到圣人那里哭天抹泪地劝谏了一番,终将天子李隆基御驾亲征的念头打消。
谁知按下葫芦起了瓢,圣人任命哥舒翰为统军副元帅率大兵出征,他的心里又是一阵紧张!
那哥舒翰是当年王忠嗣的旧部,而他早就听说哥舒翰因自己当年曾参与构陷王忠嗣而对自己有着深深的芥蒂。
自己做右相这几年,顺风顺水,也有些得意忘形,竟也横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对他既失于拉拢,又未曾打压,本以为与他相安无事罢了,岂料,当他注意到哥舒翰看自己和安思顺时的那种冷漠的眼神的时候,心中莫名生出了一阵寒意……
哥舒翰与安禄山素来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哥舒翰出身西域豪门,安禄山出身寒微卑贱,而安禄山却后来居上,先于哥舒翰发迹,早一步登上了节度使宝座。
当年安禄山为了取悦圣人与贵妃,挺着自己的大肚子当众跳起了“胡旋舞”,那不久之后,安禄山便首先被加封为“东平郡王”,成为大唐第一个被加封王爵的将帅,更加让屡立战功的哥舒翰极为鄙视。
后来,为了让他俩关系有所缓和,圣人也加封哥舒翰“西平郡王”的爵位,还特意赐宴,专门让高力士帮他俩说合说合,结果还没吃到一半,二人就再次展开口角,甚至闹到几乎要展开火并的地步!那哥舒翰更是盛气凌人,除了将安禄山骂了个狗血喷头之外,还顺便将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从兄”安思顺一起捎带了进去。
而两人在赐宴上如此大不敬的行为,却没有得到天子李隆基的一句责怪!他记得,当天子听了满脸无奈的高力士的陈述后,只是淡淡一笑,就放在了一边。
“现在看来,这个哥舒翰跟那个安禄山一样,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啊!”杨国忠似有感悟地回味道:“他明知道安思顺与安禄山没什么血缘关系,干嘛又同时得罪安思顺这个比他资格还老的节度使?莫非,也是因为王忠嗣那件事?”
他越想越觉得有理,更加相信哥舒翰掌军权之后会对自己发起报复,甚至他一旦平定叛乱,乘势将自己取而代之,也不是没有可能。
“格老子的!原来这个哥舒翰也是野心勃勃啊!”杨国忠捻着胡须,暗自庆幸自己的心思机敏。
……
深沟高垒的潼关城外,“四虎”中的“鬼见愁”崔乾佑竟然也犯了愁。
自从官军退守潼关,他就没有痛痛快快地再打上一仗。当他得知高仙芝竟然被天子降旨斩首,不仅没有如其它人一样幸灾乐祸、欢呼雀跃,反而变得怒不可遏,单人独骑跑到城下对着潼关城头一连射光了满满一壶雕翎箭,支支命中潼关城头的牌匾,唬得守城军士们躲在垛口后面不敢回射。
他自诩“神射手”,一直想与高仙芝面对面的对上一仗,堂而皇之地夺了“大唐第一神射”的名号和那张“震天弓”。结果老天偏偏不遂人愿,高仙芝竟然死在一个无卵的宦官手中,自己也从此没了这个机会,怎能不气?
发泄完了,他才恢复理智,着手开始筹划起攻打潼关的事情来。
“督帅!”他的副将田乾真说道:“如今的长安朝廷果真腐败迂阔,竟然好端端地斩了高、封二将,自毁干城,足可见已失了天道,只要我军拿下潼关,长安以东便无险可守,此正是督帅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是安禄山的义子之一,人送绰号“九尾玄狐”,算是“八彪”中颇有智谋的一个。
“阿浩!”崔乾佑也十分得意,亲切称呼田乾真的小字,说道:“你说的不错!如此看来,咱们随大帅起兵,清君侧是对的。要不然,谁知道哪天咱们也就歩了高、封二将的后尘。朝廷有个杨国忠,已经腐败不堪,而且我看那个圣人,也是老糊涂了。不过,说起来,要打潼关,却谈何容易?如今来了个哥舒翰,这人可是陇右、河西军中名将,早年跟惯了王忠嗣的。西北军最擅长守城,我们幽州铁骑却擅长野战,如今他坚守不出,以其所长避我所短,如之奈何?”
“九尾玄狐”田乾真点头道:“督帅所言极是!我也思量了几日,有了条计策,但还未思虑的周全,请大帅勿怪。”
崔乾佑听他有计,喜道:“哎,阿浩!你刚回去见了趟大帅,这才几天不见,便学着说起客套话来了?有甚妙策,速速讲来!”
田乾真也是一笑,说道:“督帅!我刚好趁这一来一回,在路上又好好看了看函谷关至此的地形。自灵宝西原向西直达潼关的这七十里的函谷古道,往北要么是黄河要么是高山,往南则除了山还是山……,咱们想办法给他从潼关城里诱出来,这两头一堵!……嘿嘿!他们不被困死就得被淹死。”
“鬼见愁”崔乾佑叹道:“这事我也想过,只是那哥舒翰百战名将。怕是不能上这个当啊!”
田乾真说道:“上不上当,一看他诱饵多大,二看他自己的胆气。我这次回去见了安大帅,刚好得知一条消息……本是件坏事,惹得他老人家心烦;但在您这里,却似乎会是件好事!”
崔乾佑精神一振,忙问道:“哦?什么坏事又会是好事?你莫卖关子,快说!快说!”
田乾真笑道:“我回去时候,安大帅正把严庄、高尚他们骂得狗血喷头。我一问才知道,原来高秀岩在大同那边败了,不仅如此,常山那边也败了,连安思义都被人拿了!”
“有这种事?”崔乾佑吃了一惊。
“谁说不是来了?安大帅气坏了,直埋怨高尚他们撺掇他起兵太急……后来被我劝住了!”田乾真颇有些自豪地说道。
崔乾佑知道他的确深得安禄山的信任,便又问道:“那北路、中路都败了,这怎么会是好事呢?”
田乾真说道:“督帅!朝廷为什么要杀高仙芝?还不是因为他一仗没打就退守潼关?这显然是因为朝廷不认同这个做法。他们肯定是想,能往前推就要往前推,别说函谷关了,最好哥舒翰能打回洛阳。这样,哥舒翰想死守潼关,您觉得朝廷能答应吗?”
“哦!”崔乾佑一拍大腿,茅塞顿开的喜道:“如果咱们北路、中路不败,那哥舒翰坚守潼关似乎还有点道理!现在咱们那两路败了,哥舒翰再坚守潼关不出,恐怕咱们答应,朝廷也未必答应!”
说到这里,他拍着田乾真的肩膀仰头大笑。
田乾真也笑道:“对,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那两路都败了,督帅这里却能大胜,再破了长安。您想想,咱们安大帅会怎样奖赏督帅您吧!”
“哈哈哈,有你的,阿浩!”
……
果然不出他二人所料:坚守不出的哥舒翰遇到了从所有为的压力!而杨国忠也就有了向圣人再次提出他“智计”的机会。
“圣人明鉴!哥舒翰已经在潼关坚守两月有余,却不敢出城作战,二十万大军日日空耗粮饷,不知他意欲何为?”杨国忠激昂说道。
天子李隆基心中也对哥舒翰坚守不出的战略颇不以为然,听了这番话,点了点头,却没有说什么。
杨国忠又说:“臣也问过边令诚,也看过潼关之外的舆图,也听过前线送回来的军报,觉得哥舒翰之举大有蹊跷。”
李隆基听他这么说,问道:“什么蹊跷?右相不妨说说。”
杨国忠见圣人如此问,便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般滔滔不绝地说道:“潼关外的函谷古道的确狭窄南行,这是事实,如果敌军重兵布防,则的确难以通过。然而,敌军布防,得有兵力,现在我军在北路、中路接连得胜,直逼范阳叛军老巢,那反贼安禄山必然抽调前线兵力回防。从前军斥候的军报来看,事实也正是如此,叛将崔乾佑手中仅有四五千老弱残兵,已经退回了函谷关和陕州,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他看了看圣人的脸色,见李隆基正全神贯注听他分析,不禁洋洋自得,又故作神秘地说道:“那么,哥舒翰还龟缩在潼关做什么?他带去了八万多精兵,还有高仙芝留下的那五万多兵马,封常清被打散的残部也陆续收拢,他手中少说也要有十五万兵马!最重要的,其中的一半都是他的陇右、河西旧部,要知道,他当年手里只有五万人,就率兵攻下了有吐蕃近万人驻防的石堡城,现在他手中这么多人,几乎三十倍于叛军,怎么不敢出关打上一打?他在想什么?”
李隆基显然来了兴趣,问道:“右相以为呢?”
“臣认为,他本就于安禄山不睦,之前见圣人屡次先于他封赏安禄山,心中早有不平之气,故此,前番圣人要他带兵出征,他还借故推诿,后来见实在推不掉了,才勉强应命。他就是想显示显示他才是大唐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本就应该在安禄山之上才对!如今,叛军已经陷入颓势,眼看就要被殄灭,而他却手握近二十万重兵,却迁延不进,显然对长安更感兴趣……”杨国忠故作沉痛的说。
李隆基心中也想过此节,见他提起,也不禁颇以为然。嘴上却说:“右相不要多心猜忌,免得害了我朝中良将。”
杨国忠慌忙跪伏在地,痛心疾首地说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朝已经出了个白眼狼的安禄山,万一再出一个,怕是圣人的安危难测啊!”
圣人问道:“那右相之意如何?”
“以臣愚见,可有三条良策应对。第一,令将军杜乾运招募一直兵马,在长安以东灞上驻扎,以备不时之需;第二,臣知哥舒翰帐下步军指挥使李承光素来忠义,常思报效天恩,可派人暗中知会于他密切注意军中异动。他的家眷都在长安,也容易控制;第三,降旨严令哥舒翰立即出兵,如果他仍旧抗旨不尊,高仙芝、封常清就是他的下场!”
……
当哥舒翰接到了密报,有人在天子身边进他的谗言的时候,首先就把怀疑的对象放在深谙兵法的安思顺身上,其次才是右相杨国忠,因为他怎么也不肯相信单凭一个靠赌博、讨帐起家的杨国忠会有如此的本事。
他忙与自己的心腹爱将王思礼商议。
“那安思顺与安禄山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安禄山造反,他被圣人明升暗降软禁在了长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