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 第三十五节 索尼亚(十四)

第三十五节 索尼亚(十四)(2/2)

也别去找他了,试验场虽然就在马袅,但是那里是军事管制区,你要去还得申请通行证,等你申请完了他也该回来了。”

    “好吧,就当是好事多磨吧。”王恺无奈道。

    临高红牌港的东面是一个深入海中的半岛,正夹在红牌屿和马袅半岛之间。这个半岛的顶端是一大片沿海的烂泥滩涂,长满了红树林和野生灌木,人烟稀少。元老院在马袅半岛设置了马袅堡这个军事基地之后,这一区域便被列为了“军事用地”,逐步迁走了当地的居民,在当地设置了多个训练场,成为了军事基地的一部分。

    作为训练的一部分,陆军工兵们在这里造了不少路。这些路大部分是通向各处训练场地的,也有少数路口被路障封起来又有卫兵看守。这些道路大多是通往某个重要的试验场所的。

    此时,如果王恺来到这里的话,他可以在某个路口向卫兵出示通行证后沿着土路一直走到海边一处浮码头上。这里一群人正在围着几台奇形怪状的机器忙着。

    李迪正在审视着面前的机器。这个机器像一个大写的t,一根像大树桩一样粗的横柱垒在同样粗大的支柱上。横柱很长,一个成年男人用手扶住一端的话,他再怎么伸长了手也是摸不到另一端的。从大海的方向向它望去的话,这根横柱的侧面可以看到两个透亮的圆形玻璃窗口。如果绕到窗口的后面,横柱的中央是一对伸出来的小圆筒,同样镶着亮晶晶的玻璃。如果仔细再看的话,小圆筒下面还可以看到若干的旋钮、读数盘等等。这当口有人打开了横柱上的机关,原来里面是空心的。李迪伸手摸了摸,笑道:“居然用花岗岩,亏老林你想得出。”

    林汉隆穿着一件本地制作的蓝布工装,虽然洗过,还是看得出上面的油渍污垢的痕迹。苦笑了一声:“没有办法的办法。就这也是费了我不少脑细胞才想出来的。”

    眼前的这台光学设备是他新近作出来的二米舰用测距仪。海军吵吵嚷嚷要这个东西已经很久了。但是他一直没做,而是做了不少工农业上亟须的光学仪器。之所以不做这玩意倒不是这东西在技术上多大的难度:测距仪的结构并不比双筒望远镜复杂很多,然而材料和加工手段的限制让他一直没办法做出来。所以一直拖到了最近才开始着手。

    首先是作为测距基准的基座,按理应该使用膨胀系数低的殷瓦合金等制作。向冶金口探听的结果,殷瓦合金没法做,因为没有镍。没有镍是因为元老院手上没有掌握镍矿,向贸易口打听的结果,从东南亚进口镍矿并不可行,因为现在这东西无人开采。过去元老院要自己开采的话需要派出用武力保护的勘探队和矿工,这笔开支对捉襟见肘的元老院来说太大了;现在南洋公司承诺会去东南亚开采有色金属矿,但是什么时候开采不知道。毕竟公司才刚成立。

    林汉隆当然知道一家公司从成立到项目完成需要多少时间。何况这还是去开矿,运气不好矿山在内陆的话光是折腾道路配套工程就能花费几年时间。所以他只好先考虑土法上马了。

    在查过各种材料的膨胀系数之后,林汉隆大胆地决定用花岗岩来做这个基座。花岗岩作为一种坚固、耐腐蚀、膨胀系数小的石材已经在元老院的工业体系里土法上马替代了许多设备的基座。他的光学厂里更是早就把不少设备升级为花岗岩底座了,沉重的花岗岩有效地隔绝了外来的震动,使得光学装配的质量有所提高。

    为了保证这个经过石匠精心雕琢打磨的细长条形状的花岗岩基座不至于在海上颠簸中自己四分五裂,他给花岗岩外面再用过盈配合套了一个铸铁的套子,他打算看看这样是否能用。

    李迪看着林汉隆对测距仪又做了一些小调整,然后招呼身后的一名年轻海军士官上前来继续操作。他觉得这个测距仪看起来质量还可以,起码看东西比较清楚明亮,比海军手上的临高造双筒望远镜还要好。

    拜发动机行动带回来的大量人口所赐,林汉隆得以从到达临高的人流里中挑出一些专业打磨手工艺匠人。这些人都有好些年的打磨抛光经验,磨的东西从玉器到铜镜不等,耐心和手感都不缺。他们学会了光学镜头的磨制方法后,又有现代的质量检测手段辅助,很快就成为最好的磨镜师傅。靠着这几个师傅,林汉隆现在可以小批量地磨制质量比较高的特殊镜头了。这次在测距机上安装的就是他们做出来的试制产品,其质量明显比批量品高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