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其他综合 > 红楼之疑-刘心武 > 刘心武先生的观点

刘心武先生的观点(2/2)

丧作乐、嫁娶、生子、从仕等都有明文处罚条例。可见王熙凤手中这张王牌对贾珍之流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以上是对刘心武先生提出的《红楼梦》文本中这一证据叙事效应的简括说明。和他所举的例证既没有整体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和《红楼梦》中老太妃的死相对应的,是康熙的嫔妃陈氏在乾隆二年死了。刘心武先生说:“那么这个陈氏,虽然没有找到什么过硬的档案资料,证明她确实是曹寅向康熙推荐的,但是我的推测也并不离谱。为什么?就是因为后来发现,曹家和陈氏所生的一个康熙的皇子来往甚密,这就是我在前几讲里提到的允禧,就是康熙的第二十一阿哥。允禧还留下了他亲自题写的一个匾,我在前面也给你讲过,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匾挂在哪儿呢?恭王府里面。当然,这个恭亲王指的是咸丰皇帝的兄弟,晚清的那个王爷,这处地方在康、雍、乾时期由谁居住,还需要查找资料,也许,允禧一度住过?允禧题的那个匾上,写了哪四个字呢?‘天香庭院’。你不觉得惊心动魄吗?在这些字眼上,难道一律都是巧合吗?天下有这么多巧的事情吗?怎么就巧来巧去,全巧一块儿了呢?这就说明,《红楼梦》的生活真实,和它的艺术真实当中,都有很多证据证明,现实中的曹家,和乾隆二年死去的这个老太妃关系密切。因此在小说里面,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就是这个老太妃薨逝以后,她的后代,对小说里面的贾家会如此尊重。”③

    仔细对照一下,除却“老太妃薨了”几个字而外,再也找不到什么相似点了,像这样的原型与《红楼梦》文本的意象的距离也太大了,而刘心武先生的结论却又很确凿:“通过这些分析,你也许能够大体同意我的推断,就是说,《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应该就是讲的乾隆二年的故事。在乾隆二年,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康熙的妃嫔,或者宫里面跟康熙有关系的、有名有姓的女子薨逝,就只有这么一个,实际生活当中是熙嫔,小说里面叫做老太妃的薨逝。而乾隆为了团结皇族,表达他对祖父的尊重,为了向官员百姓表现他如何提倡孝道,当然,更是为了显示他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就为这位熙嫔大办丧事。这成为那一年里开初的一桩大事,书里写贾母等去参与祭奠,也写在年初,完全合榫。”④

    原型与小说意象距离越大,相似点越少,只不过是一些历史素材,而刘心武先生为什么还会得出那么肯定的答案呢?这不能不从他的研究方法找问题了,我引证许建平先生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允许新索隐派的自由存在,但必须看到此种研究方法没有多大的学术前途。其所以没有前途是由于这一派企图把作家想象虚构的大量故事情节和潜意识活动历史化、具体化,将《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权贵人物、政治事件一一对号,似乎《红楼梦》完全是一部神秘而真实的政治谜语大全,一部处处藏伏着微言大义的史书。况且又无史料相佐,单凭历史与小说情节的某些相似之处便下的比附判语,于是文学研究便沦为了主观性的猜谜。比附式的猜谜和猜谜性的比附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没有什么前途的”。⑤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才使刘心武先生将康熙的一位妃嫔在乾隆二年死去,与《红楼梦》一句“老太妃薨了”,拉上了似是而非的联系,得出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结论。

    ① ③ ④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2005年。② 刘心武:《红楼望月》,书海出版社,2005年,“自序”。⑤ 许建平:《〈红楼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兼谈古典小说研究的方法与路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