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本海海面上,一支舰队渐渐驶出地平线,从西面破浪而来。这就是消失近两个月的日本联合舰队。
当初阿留申海战结束之后,美国北太平洋战区司令阿诺德上将曾不惜代价,派b24远程轰炸机群不断追杀,试图通过空袭直接把日军舰队送到海底。可惜日军毕竟是主场作战,很快便仗着对海域的熟悉逃得无影无踪。
加上b24航程有限,没法在日本南部和西部多做停留,这个轰炸行动最终只得作罢。不过美军还是成功地把日本海军四大造船厂中的三个——吴海军工厂(广岛县吴镇守府)、横须贺海军工厂(神奈川县横须贺市)、舞鹤海军工船(京都府舞鹤市)成功摧毁,只剩下了一个佐世保海军工厂(长崎)。
为了躲避美军b24轰炸机群,该舰队不得不先逃到滏山港(即韩国滏山,当时属日本)避风头,然后又悄悄溜回了佐世保海军船厂进行修理和维护。此次接到“伊19号”潜艇的电报,刚刚觐见天皇返回山本五**将立马率领舰队沿着日本海岸赶来。
在刚刚结束的御前会议上,日本军部制定了所谓的“绝对防御圈计划”。这个防御圈由日本北面的千岛群岛、库页岛、俄国远东、中国东北、朝鲜、胶东半岛、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马里亚纳群岛等组成。
从范围上讲,比历史上日军拟定的“绝对防御圈”要稍小一些,不过考虑到b24的续航能力远远比不上b29。这个防御规模也算过得去。
既然是绝对防御,日军必然不会轻易放弃南千岛群岛的。为了确保本土安全。日本陆海两军都是倾巢出动。
像山本五十六这回就把手头上能征集的航空母舰全部调了过来,不过日军的正规航母在阿留申海战中几乎被一扫而空,剩下的大部分航母都是用民船改造的,航速上远远跟不上,因此首先与美军接战的还是日本陆军航空战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军开始大肆扩充航空兵部队。杜立特中队奇袭东京之后,日军更是疯狂扩充,一口气编了三个航空军。
其中第一航空军保卫日本本土,第二航空军在西伯利亚和中亚上空与苏联军队作战,第三航空军在太平洋与美军交战。此次与美国北太平洋战区交手的就是第一航空军。有趣的是美军当时出动的也是陆基战斗机——p38“闪电”机群。
于是,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大海战却由双方的陆军航空队拉开了序幕。这也正好为将来各军种联合作战指明了方向。
“注意,前方出现日本战斗机群!”在近五千米高空,b24轰炸机正在充当预警机。并通过cic信息中心向美军战斗机群发出了警报。
“收到!”战斗机群指挥官迅速下达了指令:“各大队注意,猎火机大赛马上开始。全体都有,拉升到三千米高空!”
“噢呜!”美军飞行员怪叫一声,迅速将飞机拉高。
“发现敌机群!”
“准备战斗,攻击!”
近百架p38“闪电”战斗机迅速向敌机群进行俯冲攻击。日军只能依靠地面雷达和不靠谱的通信设备,待发现敌情时,美军战机已经迎面扑来。
不过日本陆航的“隼”式战斗机有着极为出色的盘旋格斗能力,虽然纸面数据。如爬升率、俯冲速度等方面比不上零战,但实际上它的生存能力要远远强于零式战斗机。加上陆航也有一批老练的飞行员。在挺过第一波打击之后,迅速与美军缠斗起来。
“诸君。奋勇一战!”
“一亿玉碎,誓死效忠天皇!”
……
双方战斗机群进行惨烈厮杀的同时,美军的轰炸机群突然出现。这一次美军没有出动b24轰炸机,而是选择了b17“空中堡垒”轰炸机。
之前美军在堪察加半岛组建航空部队,主要是为了战略轰炸,所以大量装备了b24“解放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b24在精确轰炸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b24的发动机容易出故障,也不够皮实。
b17恰恰相反,它在续航能力上虽然远远不如b24,但是皮糙肉厚,非常抗揍,载弹量也大。据说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航的零式战斗机甚至根本就不去截击b17轰炸机,因为飞行员知道,靠零式战斗机的小枪小炮去击落b17,那是隔靴搔痒,一般都是白费力气。日军是依靠不断的进攻,占领b17的基地,逼退b17,来解除b17的威胁。
而且b17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轰炸机精度相对较高。由于机鼻投弹舱内安装了著名的诺顿投弹描准具,能够快速计算出飞机的前进速度和偏航率并为投弹作出修正。特别是新近安装的这种投弹具能够与自动驾驶仪相联,在飞向目标的最后阶段接管飞机控制,避免出现人为误差。
美国新闻甚至宣称可以“把炸弹投入一个泡菜桶中”,所以其精确轰炸也被称之为“泡菜桶轰炸——bing”。
此次战斗,考虑到日军必须拼死反扑,所以阿诺德上将便将刚补充到堪察加b17轰炸机群派了出来,执行战术轰炸任务。
“得抚岛敌军工事,各中队锁定目标!”
“目标已经锁定!”
“投弹!”
嗖、嗖、嗖……一枚枚将近八吨的重磅航弹不断从天而降,然后在投弹手的精心操控下准备地向目标扑去。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云爆弹技术,这种超级炸弹的爆炸当量至少相当于五倍的普通航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