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一行人,在汝州遇到了一个学子,给几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给郭浩提了个醒。
来到汝州城,第二天早上,郭浩乔装打扮,打算看看县学情况,从古至今教育都是大事,值得郭浩亲自看一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三字经和百家姓还没有出现,所以蒙学用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而且汉字没有重复,很适合用来识字。
郭浩站在县学外面,看着里面的学子,有男有女,都摇头晃脑地读书,和后世的学校还是有差别的。
郭浩对此并不奇怪,毕竟千百年养成的习惯,不是几十年就能改变的。
对于小学的启蒙,只需要学文字和算数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知识,都是到大学才能学到的。
郭浩来的比较早,此时是晨读时间,陆续还有学子到来,这时一个小家伙走到窗户下,偷偷摸摸地向里面看。
郭浩此时站在窗外的竹林前,小家伙没有发现他,郭浩看那个小家伙有些眼熟,仔细一看认了出来,这不是昨天郊外的那个男孩么。
这个小男孩今年只有五六岁,还没有到入学的年龄,不过从他昨天的表现看,这个小孩很有天赋。
“同学们,把书打开第十二页,今天我们继续学千字文。”
课堂上先生已经开始讲课,小家伙站在窗户下面,聚精会神地聆听,郭浩不由得笑了笑,可眼里却闪过一丝无奈。
此时的县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县学不同,传统的县学,是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
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而现在的县学,就是公办小学,只要是适龄儿童都可以来读书,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县学需要官府扶持,学生的学费顶多后先生的工资,前期投入都需要县里出,所以很多地方都只是做做样子。
就像眼前这座县学,和普通的私塾没什么区别,一共才二三十个学生,不同年龄的都有。
陈玄和赵普跟在郭浩身边,郭浩轻声道:“堂堂县学,只有这么点学生,这要是传出去,老百姓不得笑话死朝廷。”
郭浩的声音虽轻,可二人还是听出了郭浩的不满,陈玄看了赵普一眼,拱手解释道。
“官家,其实县学的情况并不稀奇,各省的情况都差不多,朝廷虽然开展县学,可是效果并不好。
县学的学费虽然不贵,可毕竟是一份开销,8岁的孩子已经可以为家里做事,很多家庭都舍不得让孩子上学。
至于那些条件好的,又看不上县学的条件,里面的孩子大多又是普通人家,就不愿意与之为伍。
如此一来,他们大多数会去私塾,甚至很多人会单独请先生,而不会选择县学。”
陈玄说完,郭浩点了点头,这种情况不但现在有,就算放在后世也不新鲜,那些私立学校就是例子。
只是郭浩办县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老百姓的观念不改变,让他们主动重视很难。
现在普及义务教育不现实,朝廷还没有那个实力,很多地区百姓能吃饱就不错了,家里哪有闲钱供孩子读书。
可是郭浩还是不甘心,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对陈玄道:“教育乃立国之本,就算老百姓不重视,我们也要重视。
县学不成功,也与朝廷的政策有关,至于那些私塾,也没有必要取缔。
不过凡事都要有个规矩,不能什么人都能当先生,朕要对那些先生进行考核,授予资质,合格后方可教书。
而且不管公办私办,有资质的学堂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免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