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南明汹涌 > 第一百卌一章 一字长蛇阵

第一百卌一章 一字长蛇阵(1/2)

    其实,武昌对于满清来讲是最好不要丢的,失去了武昌就进一步失去了整个明清战争的主动权。

    李国英肯定是没有听说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武昌一旦失去,短时间内襄阳很可能不保,然后便是南阳,洛阳等地都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所以武昌该守,不该退。张长庚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主张防守武昌和汉阳都没有问题。

    秦岭淮河一线一直是南北的分界线。南国得之,对北国便是进可攻退可守。但是这条线并不完全封闭,在秦岭淮河结合处留有一处孔道,就是襄阳。

    北军南下可以通过襄阳,走荆州通道或者沿着汉江南下直至长江。在这条战略大通道上,扼守狭口的襄阳历来是军事重镇,往往成为抵御北方势力南下的前沿阵地,必是重兵把守,不容有失的。

    李国英面对襄阳被夔东军十几万人威胁想要扼守襄阳本质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李国英却是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在了防守一方的位置上,兴许在潜意识中李国英已经认为满清在残酷的斗争中已经落下风了。

    其实,满清现在看来还很庞大,只要做好战略调整,得以喘息,还是可以和明李一绝高下的。那个时候,满清很可能是进攻的一方。

    如果作为进攻方,满清南下得襄阳后,进一步就是占据武昌。因为在襄阳和南京之间的武昌和汉阳是极为重要的,他的存在可以迟滞敌方的进攻,起到缓冲作用,给江东的都城留下足够应对时间。所以,武昌按理说不应该放弃。也许是李国英心态悄然发生改变,也许是李存真战略起了作用。明军占据岳州、长沙之后,吴三桂和尚可喜的进攻使清廷丢了整个湖南,导致李国英潜意识惊恐想要逃跑。

    毕竟,襄阳背后便是河南、山西和陕西,距离李国英的“老巢”更近,而如今负责后勤的陕西总督白如梅则是他的老朋友。李国英作为统帅在战术上是有两下子的,但是却并不是战略家,看得不够远。就像二战时的德国元帅隆美尔一样是“战术的巨人,战略的矮子。”

    且说,武昌位于江汉平原的东侧,这里虽然不能说一马平川,但是总体看来起伏不大。李国英在鸡鸣山列阵,数万人马,气势恢宏,明军一众将官一时之间竟然看得呆了。

    由于地势没有太大起伏,更无法登山远眺,众人确实看不到李国英大阵全貌,只能窥其一隅。以一隅猜阵。

    李存真却笑着问身旁的众人道:“李国英列阵绵延十八里有余,跨越了七个自然村,果然是有气势啊!不愧是打败过大西王张献忠的人。以目前来看,各位以为李国英所布阵势为何?”

    “我以为这是一字长蛇阵!”王辅臣首先说道。

    “哦?”李存真见是王辅臣说话,笑着问道,“为何有如此说法?”

    王辅臣骑在自己的神驹“透骨龙”上,用马鞭指着对面的大阵比划着说道:“你看这大阵,从南到北布置。从千里镜中可以看出,步兵其实是分成三队,中间一队,两侧一队。也就是阵头、阵尾、阵胆三部分。中间那一队人马,在我看来应该在五千人左右。这一队靠后大约一里有余。南北两队,人数差不多也是各自五千人,你们看,虽然好像是靠前,但是最南端和最北端却也是靠后的。这三队人马你把它连起来看,是不是一个弓字?”

    姜诚问:“弓字不是一字,你怎么说是一字长蛇阵?”

    “并不是一字排开就是一字长蛇阵,没有那么简单。呈弓形排列更适合作战。其实弓形排列随时可以变成半月排列。仔细看,这步兵大阵的周围又有零星的骑兵。兵书上说:如蛇盘崛,变化无穷,故得名一字长蛇阵。”

    姜诚问:“外围骑兵有什么用?”

    王辅臣回答:“一个是警戒,另外一个是阻碍敌军,为步兵主阵变阵赢得时间。当敌军进攻,首先便是骑兵上来阻止,然后大阵变阵。一般情况下是变为半月阵。变阵完成,骑兵就会散开。如果敌军打阵头那么阵尾之兵便到,谓之卷;打阵尾则阵头之兵到,谓之咬;如果攻击阵胆,那正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