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您要娶缅女,俺跟着就是。”
“我——不行。”徐弘玉说道:“级别太高,娶个异族女子,以后还怎么升官?”
徐小七睁大眼睛,说道:“长官,俺也想当将军哩!难道,你觉得俺就不成?”
徐弘玉张开的嘴巴半天才合拢,干笑了两声,说道:“好,有志向。此事作罢,你好好努力,多多立功吧!”
徐小七这才露出笑容,勒转马头,和几个骑手驰奔而去。
抢钱、抢粮、抢人,当然也包括女人。
对于徐弘玉这样的高级军官,甚至是徐小七这样的中级军官,很多人都担心前途,而拒绝缅女。
但这不包括普通士兵,朝廷和兵部也没有什么限制的规定。为了鼓舞士气,出征前甚至有这样的激励。
而且,在当时,国家、民族的分野,乃至领土、领海等的概念,并不是特别清晰。
占领区也不可能把缅人杀光,或者全部赶走,归顺、归化、同化,皇帝也有这样的安排。
对于俘虏政策的粗放,其实也是对前线军队的一种放纵。侵略扩张、掠夺财富,本质就是如此,不是请客吃饭,装什么仁义之师,搞什么秋毫无犯?
但屠杀是被禁止的,对劳力的需要,使俘虏也是财富,海商总会就预定了一万人,准备迁往婆罗洲;媚公省的南扩也需要人手垦殖,希望能拔调两万。
这还是朝廷已经确定的数量,参战的各家土司,对于土地和人口的需求,还未计算在内。
如果不是东北的气候不适合缅人,开发北大荒需要的劳力更多。
还是那个思路,没有文化和语言,就算不上独立的民族。两代三代之后,都是大明子民,谁还管祖先是什么民族?
没错,都是大明子民,大明也是多民族的国家,皇帝的认知和胸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明对于其他民族的态度。
…………………
曼德勒战役,或者称为会战,缅军惨败,数万人马被右路一万五千明军杀得丢盔弃甲,只有数千逃出生天。
而左路明军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连克江头城、太公城、安正国城,晚于右路友军一天,抵达曼德勒。
至此,明军主力顺利会合,两路明军与巡抚王三善的中军,共计四万余人,扑向阿瓦城。
曼德勒惨败,阿瓦城再无屏障,面对气势汹汹的明军,阿瓦城的缅王、王公大臣慌作一团。
他们一边做逃离的准备,一边把数万缅军沿河布防,希望能凭借阿瓦河阻挡明军。
之前,缅王便派出使者,希望明军能够停止进攻,缅甸愿恢复明朝的藩属身份,年年朝贡。
派使者商谈这样的条件,缅王既有惧怕之意,也存着侥幸,希望利用这种不痛不痒的让步,暂时让明军息兵。
但使者被放回,条件被拒绝。明军只有一个条件,投降,再由朝廷册封缅甸安抚使司。
也就是说,大明帝国要将缅甸回复到明初太祖时的状态,大明皇帝更不稀罕什么称臣纳贡、四夷宾服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