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主意敲定之后,也不管自家统领还在努力之中,直接对视一眼之后就各自去按照计划解决各自的问题了。
这个蛮夷部落算不得大,但是也绝对不能称之为小,大部分都是茅草屋子,他们身上也不缺乏引火之物,所以想要将这个部落点燃,那也是非常简单的,困难的是,如何快速的扩展火势!
同样的,这个部落里面老弱妇孺也不在少数,他们一般都会被保护起来,尤其是这种时候,将他们击杀这个不难,难的是如何快速的找到他们。
这两件事情,在他们两个经验丰富的探子面前,却都有解决办法。
其中负责点火的探子先是随手在茅草顶子上面点了一把火,让火光出现在部落之中,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当火光出现的时候,最先反应过来的并不是那些正在厮杀的蛮夷之中的青壮,而是那些已经躲藏好,却是一直关注着这里的那些部落里面的老弱妇孺!
他们不用厮杀,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部落之中,若是部落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也会第一时间知道,从而自己也能够做出自认为是最正确的决定来。
要么反抗,要么快跑。
早就将这种心理摸透的校事府探子,直接用一把火就将这群老弱妇孺给引了出来,并不算大的火光暂时还引不起那些拼命厮杀之中的蛮夷青壮们的注意,但是那些一直没有放弃过观察的老弱妇孺们果然第一时间让人前来查探是怎么回事了。
发现只是“意外走水”之后,立刻就开始将刚刚燃烧起来的火势扑灭了,然后便继续往回走去。
那两个一直冷眼旁观的探子,一直等着他们将刚刚弄出来的火势扑灭,然后悄悄的跟在他们的身后,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
和关押张苞的张苞是在截然相反的另一个偏僻之处,两面都是山岭余脉,后面就是围栏,再之后就是苍茫大山,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之后,他们就能够直接开始从后面逃入大山之中。
这是他们这么多年学会的技巧,算得上是相当不容易的了,一旦遇到危险第一时间将自己部落的“希望”就保住,这就是他们这种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蛮夷部落的智慧了。
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地之后,两个人直接对视一眼,然后露出了一个狞笑,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负责点火的那位直接嘿笑了一声,然后就拿出身上的攀附工具,从旁边的山脉上穿了过去。
这两边的山脉的确是颇为险峻,若是有士卒想要从两边埋伏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同样的,一个究竟训练的士卒想要攀附上去,对面也是十分难以发现的。
虽然汉人的体魄和蛮夷之人或许有些差距,那攀山越岭的本事更是从骨子里差了出来,但是前提是这个探子不是究竟训练的。
那探子一路借助着专业的工具,攀山越岭十分的容易也十分的快速,很快就钻进了山中,并且朝着这个藏着部落里面老弱妇孺地方跑去,要在最快速度之下,截住他们的后路。
当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之后,突然再次生出了一抹火光,这次的火光不但,但是伴随着火光的还有一阵阵的浓烟!
一直咋原地等候的探子看到浓烟升起之后直接露出了一个笑容,这狼烟还是相当好用的。
一个人想要放出多么大的火势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不需要放多大的火势,只需要将随身带着的茅草球等物,很容易就能给一群人造成一种火势很大的架势,再加上就近放上点火的话,十个人里面九个人都会选择绕路而走。
(解释一个误区,狼烟不是用狼粪点燃的烟,那不是那么回事!
狼烟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但不是燃烧狼粪而发出的烟火。
另外,狼烟虽称之为“狼烟”,实际却不是以狼粪为原料,若以狼粪为燃料,很难随时随地的收集到大量的狼粪,并且狼粪燃烧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这是需要很大的量的,所以说狼烟并不是全部用狼粪。
狼烟的原材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做燃料。
另外狼烟为什么会叫做狼烟,这其实算是一个文人的误区了。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至于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说过,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不过到了武人这里就好多了,他们说的是很真实的事情,就是狼烟方面其实是分为南北的。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说:“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的李筌《太白阴经》也有记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
这里面就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是不是当年,北方的狼还是比较到的,到了南方,狼并不算多,便是牛羊也算不得多么多,所以说才改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毕竟这个东西,实在是量太大了一些的,唐代《烽式》规定:烽烟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个烽火台,两千里内二百个烽火台来算:一个烽火台仅用十斤狼粪,这次信息传递就需要两千斤狼粪。
这玩意有没有圈养这么一说,多少人去找这玩意才行?虽然说他也放不坏吧,不过也没有听说过都要用这个,所以除了狼烟的狼粪之外,南方绝大多数用的还是茅草等物。
同样是在唐朝兵部的《烽式》里明文规定:“每岁秋前,别采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说明,烟是由燃烧“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等而产生的。
至于这些东西怎么让烟雾更大,这个并不算多难,但凡是有过在农村用柴火灶做饭经验的都知道:要想烟大,点着火以后,在上面加上一层湿柴即可。这样产生的烟,又浓又多,绝对可以拉高雾霾天气指数。
至于笔直,烽火台的独特地形勉强也能够造成这个样子,至于更多的办法,古人自然是有古人的办法的。)
而现在他们似乎是没有其他的路径可以走了,想到这里,这名探子狞笑着掏出随身的短弩,就凭着他一个人想要对这么一群“老弱妇孺”大杀特杀那还真是差点,不过吓唬住他们却是足够的。
当这群老弱妇孺发现自己的身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浓烟滚滚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从这里逃出去,虽然他们知道现在部落里面也不安全,但是当他们后路被断了之后,他们能够做的也就是找到自己部落里面的青壮,让这些人保护了。
这也是他们的心思,同样也被这两个家伙算准了。
当这群老弱妇孺们刚刚冲出自己的藏身地的时候,就看到一直突然出现的箭矢射了出来,一箭就将最前面的那个人射杀当场。
这个变故让他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不过他们还没有如何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只只的箭矢再次出现,这种频率和速度,让那些藏身的老弱妇孺差点都以为自己被汉军给包围了。
这种想法让他们就更加的惊慌失措了起来。
而此时藏在暗处的探子端着手中的诸葛连弩不由的有些惊喜。
“准头差了不少,平稳也不太平稳,而且也容易损坏,但是能唬人啊!”
他手中的弩箭,就是刚刚一口气连续射出数只弩箭的,靠着一个箭匣装着数只弩箭,能够连续不断的快速将他们射出去。
算是自己等人来到南中之前,他们刚刚给自己配备的,虽然这西川朝廷很多地方都差了不少,但是这装备方面倒是十分的利索。
(诸葛连弩这个被称之为古代机关枪的玩意确实是有这个东西的。
诸葛连弩最开始的记载主要是集中在《三国志》的各个记载之中,以及《三国志》引注的《魏晋春秋》这两部里面。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后世的子弩很是相似。
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
不过在《三国志·杜夔传》之中还有这种记载,《三国志·杜夔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
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
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
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具体的翻译就太长了,作者不多说了大概意思就是什么呢
这里的马先生说的就是三国第一怪才大发明家马均了,据传闻他不但见过这种玩意,还对这玩意加以改装过,实在是相当的厉害了。
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十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面也就慢慢的失传了。
《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之中记载了以为西晋镇南将军刘弘,这位应该是第一个去诸葛亮的故宅之中观赏的主了。
在《蜀记》之中记载,他曾亲眼见过“损益连弩”是不容置疑的。
刘弘在“观亮故宅”时却有“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另外他失传的时候应该是在宋朝左右了,因为关于它的记载,宋朝还有很明确的记载,《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唐宋时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诸葛亮的类似传说甚多,可信度较差。
当时的西南边区,应该就是后面的云南之地,不过应该不是益州,因为那个时候的益州可称不上南蛮了,应该就是三国时期,蜀汉所在的南中一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地方。
那么从这里看,诸葛连弩出现应该是在诸葛亮征伐南中之前,就有了初步的射击,然后在马均的手中大放异彩,同时在唐朝到宋朝之间,正式开始失传!)
此时这种诸葛连弩在这名探子的手中大放异彩,此时他只需要营造出一种错觉,那就是他们现在已经被汉人的士卒包围了,而且人数恐怕还是不小的。
韩龙和刘复或许不会在乎这一点,他们要做的是慢慢收这蛮夷之心,但是韩幸没有他们的那种耐性,在韩幸的心中,若是用人命换时间,他连犹豫都不会犹豫!
既然刘复和那个叫做鄂焕的家伙已经出现在这里了,他不介意给鄂焕扣上一个和汉军勾勾搭搭的帽子,等到双方打出真火之后,这越嶲郡恐怕也就乱了。
刚刚韩幸也看了鄂焕的本事,平本心来说,鄂焕的本事不差,在这越嶲郡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另外,就凭着鄂焕的这种冲动劲儿,恐怕他也不是一个深得高定之心的主,就这么一个莽撞汉子,好用是好用,勇武也是够的,但是那冲动的模样也是难以控制的。
动辄就会惹出乱子的脾气,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毛病,韩幸可是不相信这个家伙会在南中碰到一个刘皇叔或者曹孟德一样的人物。
这种人看似好驾驭,但是绝不是一般的人能够驾驭的!
很明显,韩幸是不相信高定这种家伙能够驾驭得了他,所以他会毫不客气的给鄂焕的身上泼上些许污水,让这个现在无比紧张的越嶲郡,更将的混轮不堪。
一只只的箭矢射出,一名名满意之中的老弱妇孺死在了原地,虽然没有喊杀之声,但是仍然让他们不停的混乱。
而此时,犹豫没有人敢于去后面探查那么大的烟雾到底是多大的火,也让这本来火势不大的火光,慢慢的竟然真的变大了起来。
这就让这群人更加的混乱了。
前有刀光血影,后面火光冲天,这一下子,他们这群老弱妇孺算是想要跑,他们也跑不了了。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惨叫着,互相抱着冲了出去,最后他们也只能将自己的性命放到了老天的身上,希望老天能够给他一个希望吧。
只可惜,这个希望老天给不了,还是得这个要杀了他们的这个探子给!
看着已经开始疯狂外出的一个个蛮夷老弱,这名探子不由的露出了一个阴险的笑容,同时由衷的露出了一抹欣慰。
他没有在尾随至沙,就是接连不断的射出手中的箭矢,好好的一个诸葛连弩,就让他这么给玩坏了。
现在他手中的诸葛连弩还只是半成品,做不到特别好,不过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有自己的办法,只不过现在这群人是享受不到了。
这里的嘈杂和喧闹,当然不会只有他们这些人知道,当这种嘈杂和喧闹刚刚响起来的时候,那些正在围杀张苞和韩幸两个人的蛮夷之人就发现了这里的不对。
那是他们将自家老弱妇孺们藏起来的地方,现在哪里浓烟滚滚,惨叫不断,恐怕这次是要出事情了。
听到这种动静儿之后,他们也算是立刻就慌乱了起来。
最先感觉到的是张苞和韩幸两人,他们毕竟距离那里更加的近一些,韩幸看到了那冲天的烟柱之后就知道,那两个家伙没有让自己失望,果然不愧是在校事府,跟随过韩龙征战过西域的人。
之后他们两个明显感觉到自己周围的攻击变得迟缓了很多,而且周围的人也变得不是那么的疯狂了,他们知道这是这群人的心乱了。
“张苞!”此时韩幸也不再一口一个将军了,他也算是看出来了,自己身边这个家伙就是属驴的,打着不走赶着倒退,绝对不能对他太客气了。
猛地听到这么喊自己的名字,张苞也有些愣了,杀敌的同时也看向了韩幸,想要看看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跟紧了老子,若是再敢说一句废话,老子便去张飞将军的坟前骂你无能!”对于这么一个莽撞汉子,韩幸能够想到的威胁,恐怕也就是这么一句话了。
不过这个威胁似乎分外的好用,听到韩幸这么说之后,只是在那里支支吾吾了一阵,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其他的。
韩幸看到这模样之后,顿时嘿嘿一笑,然后直接穿过张苞,一下子就挡在了张苞的前面,手中长剑连连闪动的同时,左手再次从长剑之中抽出来一柄短剑。
双剑在手,韩幸的攻击力一下子就增长了不少,整个人都变得十分的厉害了起来。
这种厉害就像是刚刚只不过是在热身,而现在似乎是要真的动手杀人了一样。
双剑连连闪动,让这群本就有些心不在焉了的蛮夷直接被他打出来一个缺口,再加上后面丈八蛇矛连连挥舞的张苞,这将他们围住许久的蛮夷就这么让他们打穿了。
打穿之后的韩幸没有多做犹豫,第一时间就反身将张苞扔到了前面,此时他们想要返回去那已经是胡扯了,如今不管韩幸愿不愿意,他都要带着张苞这个莽夫直接朝着他们所在营地的正门,和刘复等人会和了。
为了防止张苞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脚将刘复踹到最前面去,然后盯着他,让他朝着前面冲过去。
至于他,则是继续守着张苞的身后,保证他不会收到什么伤害。
两个人且战且走,很快就碰到了还在正门和众多满意纠缠的两个人。
此时韩幸看到刘复和那个被刘复带过来的夷人之后也是不由的有些佩服。
倒不是说他们两个多么的让人震惊,此时他们也是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看得出来已经是相当的劳累了,不过让韩幸两个人感觉到佩服的是,他们已经打了这么长时间了,地上的尸体也已经近百具了,可是他们竟然还在背靠着背坚持着。
不过让韩幸感觉到诧异的,平素里比这个张苞还要莽撞凶悍的刘复,此时却是感觉状态不太好,正好人有些癫狂不说,还一直在打着摆子,整个人脸色也是无比的苍白。
若非是那个夷人一直在他身边护着,恐怕刘复早就被人一刀斩杀了。
同样的,在韩幸看来,若非是刘复拖累,这个家伙也早就打出来了。
“刘复兄弟,某家来了!”刚看到那里的情景,韩幸还没有来得及确定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张苞就已经大吼一声冲出去了,大有一种要英雄救美的感觉。
“他娘的,你个莽夫!”看着再次冲到蛮夷包围之中的张苞,韩幸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当着张苞的面开始了破口大骂。
同时他看着后方赶过来的蛮夷,也是啐了一口,只能硬着头皮跟在张苞的身后继续往前面冲去。
让他一个刺客,三番五次的赶着冲阵的活计,那也真是有些为难他了。
“冲杀过去,杀啊!”张苞或许是真的打兴奋了,二话不说就直接开始了高喊着厮杀着,一副带着大军冲锋的模样。
作为张苞身后唯一的士卒,此时韩幸心中只要一个想法,“这厮的后心能不能扛得住一剑!”
当两个人冲进这群蛮夷的包围之中的时候,他们也成功的和刘复会和了。
“这个家伙这是怎么了?”张苞仿佛刚刚才看到刘复的不正常一样,直接满脸疑惑的问道。
鄂焕看了看这两个不认识的,不过看张苞的这身儿打扮,大概也能知道这就是刘复要去救下来的那个人了。
“犯病了而已,回去吃点药就好了!”作为岚山部落的族人,他还是知道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不过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儿也是解释不清楚的,所以干脆就含糊应对过去再说。
至于这两位会怎么想,那只能到时候再说了。
张苞这种神经粗大的家伙听到了这句话之后也没有多想,只是来了一句。
“既然刘复兄弟身体有恙,我等还是先行冲杀出去较好!”说完之后,他身后依旧在厮杀的韩幸直翻白眼,大有一种,“你他娘的为什么不早点有这种觉悟!”的意思。
至于鄂焕,他本身是不想这么轻松放过他们的,但是看着刘复这种样子,还有现在他们这群人也不是自己一时半会儿能够杀干净的,所以也就只能啐了一口,然后骂骂咧咧的往外走去。
鄂焕和刘复冲杀进去有些费劲,但是他们汇合了张苞两人,再加上现在营地之中的一片混乱,他们现在想要冲杀出去,却是真的不算困难。
“冲出去!”张苞仿佛是在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将军一般,总共就四个人,还非要大吼一声,然后带头发起冲锋。
不过虽然看着幼稚,但是的确是能够鼓舞他们的士气,尤其是还有那大嗓门子,一下子就让他们几个人身上仿佛再次有了些许的力气。
三个人架着已经昏昏沉沉不断挣扎的刘复,且战且退,很快就杀出了那被他们折腾了小半天的营地。
看着一地狼藉,还有那火光和奔跑的老弱妇孺,族长眼睛冒着凶光,阻止了族人追击的要求。
“鄂焕!岚山部落!你们这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