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南朝汉祚 > 第0234章 朔日之朝

第0234章 朔日之朝(2/2)

县学,废除州大中正、郡中正选才“九品中正”之制,并在往后数年内重整户籍,逐步废除土断之策,重定田亩制度。

    这一道奏疏朗朗数千言,诸部诸监寺官员事先知道,倒没什么反应,中低层官员很多都听得一知半解,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结合近两年荆州施政的一些传闻,大家也都猜测得到,很快又安静下来。

    乔驹子宣讯完毕,刘义符还没开口询问百官的意见,郭叔融和张邵已越众而出,表示赞同,随后郑鲜之、江夷等也声称附议,诸部尚书紧随其后,这事毫无波折地通过,刘义符一声准奏,命将奏书发还吉翰,由其召开宰辅衙参商议细节与执校

    仅是这一件大事就够朝官们忙活好几年了,之后就是吏部尚书殷穆上奏,一些原中府官员并入,如在荆州时设立的少府、太府、太仆、司农、太常这都要合并,主官仍依中府所任,少卿及以下则仍以在任旧官,这样很多官员就被调到出缺的各部,或者待职。

    依新制先正名,以后所设是吏、礼、户、工、刑、法、兵、商、尉共九部,以及太常、太府、太仆、光禄、宗正、司农、少府共七监寺。

    其中廷尉并入法部,卫尉寺并入兵部,鸿胪寺并入礼部,太学、国学仍隶中书监,地方州郡学兴起则直辖于礼部,这样九部七监寺都成了很重要的实权部门。

    御史台也还要加设派驻到各州,可分驻于刺史府、郡监,原两名御史中丞则改为左、右丞,已有定员无需再加,这些都是接下来比较紧迫的大事,随之而来的还有官印、朝服、品服要重做,军将也一样,又需要一笔极大的开支。

    头一视朝,相关零零总总的事不少,朝会一直进行到晌午方散,刘义符回皇后宫中刚用了午膳,立即就有吏部尚书殷穆求见,只得再回太极西景阳阁南书房,却是殷穆送来了最先被撤并的南徐州官员任命人选以及草诏。

    按吉翰的方略,撤南徐州、南兖州并入扬州,南徐州地域实际上只有西晋时毗陵一郡之地,自东晋以来却分设了四个侨郡,主要是侨族人口非常集中,多兴商贸,田地就那一郡其实并不多。

    而扬州包括建康丹阳尹,竟只有四个郡,地却人口非常多。南兖州也只有五个郡,算是比较适中,这三州合并算是很合理的。

    刘义符看了看,草诏仍以赵伯符为扬州都督,调刘思考为州刺史、户部右侍郎庞法起迁州牧,州治定为京口,而不再在京城,人选也还算恰当。并鼓励侨民回迁北方青、兖、徐诸州原籍以实边,疏散一些人口同时,腾出一些田地以分配给军士卒。

    同时,随着王氏、谢氏、萧氏被削弱,南琅琊郡、南兰陵郡、南东海、南济阳诸郡都将撤消,依附这些大族的侨民、佃户将被强行勒令回迁,当然这些高门只是回迁一些庶房支系,仍有相当的人口在京。

    南徐州、南兖州与扬州合并后,南部钱塘数县划归东扬州,改称越州,辖七郡,以范泰出领州牧、庾炳之出为刺史、沈庆之为都督。

    景平二年事变之前,就是范泰这个大嘴巴进谏,让局势进一步恶化,虽然他很可能是好意,但他早已上了贬谪名录,能让他领州牧算是给了极大的面子。

    因考虑到边防的问题,徐、兖合起来也只有十七个郡,以谢述出领州牧、原中府奏曹参军杜祗为刺史、以胡藩为都督,贬王仲德长广郡太守,并撤除迁治青州的冀州,青州八郡改为军镇,以长沙王刘义欣为都督。

    首批撤并的都是沿海诸州,兴建海上水师,这是为大兴海贸或北伐做准备,剩下两豫州、江、广、交五州将在二批次重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