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戒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九百七十五章 拜门

第九百七十五章 拜门(2/2)

外放,始终在知县、知府位置上打转,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严嵩病逝,终投入徐阶门下。

    胡应嘉叹了口气,算算看王本固都在台州熬了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毕竟宁绍台三府,总的来说,台州才是钱渊根基最深的一个府洲,毕竟长时间驻守,毕竟前后有谭纶、宋仪望两任知府。

    离开杭州,胡应嘉没有直接回镇海,而是在绍兴府萧山县落脚,因为浙江总兵官董一奎如今就驻守萧山县。

    选择萧山县是董一奎刻意的选择,他虽然和胡应嘉一样并不懂货物有限导致税银锐减的道理,但他很清楚卡住西兴运河的重要性。

    董一奎麾下对这条运河的把控相当到位,很有一部分客商之所以选择在杭州出手货物就是不想过这一关,因为这儿是浙江一省唯一设卡收银的水路关卡。

    明朝的卫所制度对这个国家的军事建设的影响涉及到太多的方方面面,但有一点是以往朝代都难以企及的,卫所制度在迅速腐化后,短短不到百年时光就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声不显,但实力遍布西北的将门。

    若不是明朝文官地位太高,武将地位太低,而京城距离西北太近,改朝换代都有可能。

    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北宋时期的西军,杨家将死的干干净净,但折家、种家一直到二帝被掳还是西军翘楚,类似的还有吴家、刘家,南宋初年中兴四将,除了岳飞之外的三人都出身西军将门。

    但折家、种家可不是北宋养出来的,早在五代十国,诸侯林立的时期,他们已经盘踞西北,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董家是西北将门之一,最初董一奎并不想南下,在西北已经是副总兵了,去东南作甚?

    但如今,董一奎已经不想再回西北了,虽然是卫所出身,但有的是办法改换门庭,甚至脱籍都有可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举。

    张居正、胡宗宪、诸大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军籍出身,甚至是锦衣卫军籍出身,但考中进士,立即改换门庭,为书香门第。

    所以,在拼命赚银子之外,董一奎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请先生,长子二十岁留在西北,剩下的四个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还来得及。

    “董大人未免太过心急。”一个山羊胡的中年人笑道:“即使是两浙童生,自幼苦读,衣食无忧,不得分心,二十岁前能取中秀才也少之又少。”

    董一奎不由联想起让自己头疼的随园,嘀咕道:“钱展才、诸端甫、徐文长他们……”

    中年人一时哑然,心里吐槽,你真是找不到人比了,随园中多为东南年轻俊杰,即使年岁最长的徐渭当年也是神童,就你家里那几个小兔崽子想和他们比?

    董一奎咳嗽两声,“以先生看,若是在西北应试……”

    中年人掐指一算,“再过两年,二公子可以下场一试。”

    董一奎点点头,“每月束脩再加十两银子,还请先生尽心。”

    “多谢大人,必不负所托……”

    话还未说完,外间亲随咳嗽一声,董一奎打发走中年人,“何事?”

    “老爷,宁波知府拜门。”

    片刻后,董宅中门大开,董一奎亲自出迎。